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2023
教学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学动态 >> 正文
课堂教学思政教育素材系列(五)黄声享​:坚守四十年,做有情怀的测量工匠
发布时间:2023-05-10 发布者: 浏览次数:

——记全国首批“工程测量工匠”获得者黄声享

黄声享,1964年生,毕业于原武汉测绘学院工程测量专业,现任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测绘工程系主任。以第1作者出版了《土木工程测量》《GPS在测量工程中的应用》《变形监测数据处理》等著作,在多本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获发明专利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省级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1项。

他同时致力于精密工程测量和变形监测领域的理论方法研究及技术创新,参与并主持了港珠澳大桥、苏通大桥、中央电视台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测量关键技术攻关,攻克了若干技术瓶颈难题。

“认真做事,可以把事情做完;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这是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系主任黄声享的人生信条。如果从本科开始计算,他进入工程测量领域已足足40年。带着学者的严谨、工匠的情怀和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这些年里,黄声享一直秉持着这一人生信条在坚持、坚守,教书育人、自我提升、重大工程精密测量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忙碌而又充实地做着一个有情怀、有能力、有担当、有责任的“测量工匠”。

工测领域的坚守者

“能在一开始就进入工程测量这个领域并有机会精耕细作一辈子,我还是特别幸运的。”虽然那个年代信息并不畅通,在武汉高校任教的熟人推荐下,高考毕业后的黄声享主动选择了武汉测绘学院(后改名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并入武汉大学,以下简称“武测”)工程测量专业,而这一选择,开启了他作为工程测量人的生涯。

改革开放前,因历史原因,武测被解散过。重启后,师资队伍在上世纪70年代出现断层,亟需更多的毕业生来充实。在那个大学生毕业包分配的年代,本科毕业的前一天,黄声享被通知留校,进入武测工测系工程测量教研室。

80年代后期,研究生教育逐步发展,出于提高业务水平的需要,黄声享在工作的同时于1993年获得了硕士学位。90年代,GPS在工程测量领域应用越来越成熟,为了学习和研究新技术,他在1996年又考取了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的博士生,师从刘经南院士。

80年代的测量属于艰苦行业,野外体力劳动居多,技术整体发展缓慢,囿于时代背景,黄声享并没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机会。自90年代开始,随着技术的飞跃发展,测量行业的作业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因研究主攻方向的正确选择,在技术发展潮流的推动下,黄声享也就顺理成章地在精密工程测量领域扎根下来。在技术发展平缓、职业艰苦之时选择坚守初心,笃定不怠,在技术飞跃发展之时才能自我提升,实现引领。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海上长距离沉管隧道最终接头贯通测控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验收会

此后,黄声享长期致力于精密工程测量和变形监测领域的理论方法研究及技术创新,参与并主持了港珠澳大桥、苏通大桥、中央电视台、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水布垭水电站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测量关键技术攻关,以及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和隔河岩、小浪底等大坝安全监测,攻克了工程建设和运维管理测量中的若干技术瓶颈难题,推动了精密工程测量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潜心钻研的技术流

“干工程测量这行,要有一种从业的情怀,既要热爱、执着、坚守,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敢于面对挑战;又要有一种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在工程项目中追求完美极致。”黄声享总结道,他始终认为,扎实的技术功底是他能立于行业的根基。

工程测量专业对计算机编程方面的要求比较高,需要以此来开展科研工作或为重大工程测量提供技术支持。1996年,黄声享承担的GPS监测自动化课题要求成果实现可视化和面向对象交互式操作,需要借助于VC编程,而他在这方面的学习经验几乎是空白的,但是只要课题需要,他就愿意从头学起。

VC++第一代版本是1992年,可见当时可供参考的书籍和资料非常少,黄声享硬是花了整整一个暑假的功夫,从早到晚泡在实验室里一点点啃,最终顺利完成了课题任务。虽然过程充满艰辛,但结果令人欣慰,这次自我突破的学习经历,为黄声享之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也让他对未知的领域满怀信心。

黄声享特别庆幸自己在博士阶段遇到了一位好导师。博士求学是一定要有理论创新的,刘经南院士当时建议他关注小波分析理论,表面上看,这是纯数学的方法。虽然黄声享对此一无所知,但是既然老师推荐,就说明它很重要。凭借着良好的数学功底,从了解、熟悉到具体的编程实践,黄声享足足耗时近半年。

90年代后,计算机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小波分析理论在工程领域的应用逐步得到重视,后经不断实践,黄声享将小波分析理论在变形监测领域的应用归纳为四大特点:数据滤波、特征提取、不同变形特征的分离、精度的估计,并写入《变形监测数据处理》的本科教材。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一直延续到现在。以相关研究成果为依托,黄声享还获批了两项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对此黄声享认为,往上攀登的过程中,永远没有白走的路。

大国工程精测的守门人

“这些年,工程有难有易。在参与项目过程中,需要我们养成比较好的习惯,持之以恒,先梳理抓住关键性瓶颈问题,精雕细琢,孜孜以求,最终总是能够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黄声享回忆说。

提及印象深刻的项目时,黄声享列出了跨千米级的苏通大桥、水电站的填充碾压施工质量监控、港珠澳大桥沉管测控等。这些项目都取得了一些首创性的技术成果,而这其中“压箱底”的当属港珠澳大桥沉管测控。

岛隧工程是整个港珠澳大桥建设项目的重中之重,对黄声享来说,这是一个无经验、无先例、无规范的“三无工程”。沉管由大型预制构件对接安装组成,一旦沉管对接的测量精度不够精确,就意味着无法贯通。在这个工程中,他按照理论分析、模拟试验和现场验证这样一个非常严谨的方案进行施工。黄声享通过综合误差分配、定向边比选和贯通误差估算,以及双线形联合锁网、精密陀螺定向等理论分析,选择了试验场地进行陆地1∶1实测模拟试验,最终提出测量塔投点的定位方法,成功确保了沉管隧道完美对接,5.6千米长的沉管隧道最终接头贯通,一端偏差2.6mm,一端偏差0.8mm。港珠澳大桥虽施工难度远高于陆地,而施工精度却优于陆地。

整整8年,黄声享很荣幸自己有机会参与并在建设过程中攻克关键性的技术瓶颈问题。他的一篇反映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隧道贯通测控技术的论文被FIG(国际测量师联合会)推选为月度论文(2018年11月),成果得到国际测量界的高度认可。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在不断的实践中深入思考后,黄声享才有了更深的体会。

作为工程建设的先导性工作,随着社会需求和技术的发展进步,测量工作的重要性发生了明显变化。黄声享介绍说,由一维、二维到三维甚至带时空的四维,由静态测量到动态测量,由直接测量到感知测量,自动化测量、智能化测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服务领域不断扩大,测量的新手段和新方法越来越多,测量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同时,对行业从业者本身的知识、能力、创新性、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Copyright 2023 chx.hncj.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书记、院长信箱

河南城建学院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  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城区龙翔大道